“企業雖然已經裝上了各種系統,但是系統之間沒有打通,數字化應用存在隔膜,怎麼辦?”在不久前廈門火炬高新區舉辦的2025年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診斷服務工作啟動儀式上,廈門量道儲能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辦主任林崇英道出了企業發展的困惑。
這樣的困惑並非個例。“智改數轉”是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引擎。然而,“缺方案、不敢轉”“缺技術、不會轉”“缺數據、不能轉”“缺資金、不願轉”等一系列問題,讓許多企業在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踟躕不前。
如何為企業解困,推動“智改數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關鍵是摸清看不見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基因’。”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這正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診斷的價值所在,它像X光機般透視企業生產系統、管理程序、研發環節等的“骨骼強度”,用數據說話,為企業“智改數轉”開出精准處方。
“2023年接受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診斷,兩年來,這本200多頁的診斷報告,一直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指南。”近日,冠捷顯示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總辦負責人黃偉杰一邊翻閱診斷報告一邊說。
聚焦於智慧電視、商用顯示大屏等終端產品的研發、生產與制造,冠捷科技的產品有著小批量多品種、數據治理繁雜、客戶要求高等特性。2020年,跟隨集團數字化轉型的規劃步伐,冠捷科技廈門工廠逐步開啟自動化、智能化、數位化改造探索。
“生產、倉儲、研發等環節的智能化設備布上了,但各環節存在‘數據孤島’,缺少高效數據治理系統,使得數字化應用難以真正發揮作用。”黃偉杰舉例道,“企業的各信息系統往往是以單獨應用的方式運作,當需要數據同步或者協同工作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工作負荷及風險。”
如何线年,廈門火炬高新區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冠捷科技等企業提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診斷服務,解了企業的棘手難題。
診斷專家組先后走訪冠捷廈門工廠的生產車間、成品倉庫等,了解工廠整體布局、工藝流程,花費了一兩個月時間,為企業智造轉型“把脈問診”,之后又“對症開方”,量身定制改造和建設的建議方案。
“診斷報告建議,企業逐步完善MES(制造執行系統)、QMS(質量管理系統)等智能化建設,並在大數據應用、可預測性模型方面提前分析布局,同時,通過導入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提升能源管理體系,這些與企業此前的轉型思路不謀而合。”黃偉杰說,第三方機構的專業診斷和建議,打消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路徑、技術、成本等困惑和顧慮,讓企業堅定信心,少走彎路。
以診斷報告為指導,近兩年來,冠捷廈門工廠陸續完成了MES、AI視覺檢測系統等的建設,QMS平台預計也將在今年完成部署。在數字化轉型引領下,智造逐步“跑起來”——研發周期縮短超10%,生產效率提升10%以上,資源綜合利用率提升近1%,產品不良率大幅下降。
作為廈門火炬高新區“益企服務”專項行動的重要一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診斷服務目前共為87家企業挖掘了433個智能化痛點難點,並推動62家企業逐步實施智能化改造,已實施改造項目162個,落地金額超7500萬元。
在組織專家上門診斷的同時,火炬高新區還積極引導企業通過國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自評估平台開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能力成熟度自診斷。截至目前,火炬高新區自診斷企業超550家,自診斷企業數量位居全市第一。
依托完善的服務支撐體系,火炬高新區已打造一批示范轉型標杆企業,著力推動“智改數轉”由“點上示范”走向“面上推廣”。例如,天馬微電子、友達光電、ABB低壓獲評工信部卓越級智能工廠,數量佔全市的75%﹔科華數據、漢印電子、晶宇光電、乾照光電獲評國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優秀場景,數量佔全市的33%。
近年來,火炬高新區依托廈門“雙試點”優勢(廈門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全國首批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積極構建“一個專業平台、一個專項政策、一支專業服務團隊”(即火炬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服務平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轉型政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服務中心)的服務支撐體系,同時,以“診”促轉,加速企業高效升級。
“智能制造診斷服務通過對企業生產要素、制造資源、業務過程、信息技術的客觀評估,明確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目標,理清數字化轉型痛點,梳理數字化轉型路徑。”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高新區遴選全國范圍內優秀的智能制造診斷服務商,並委托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對智能制造診斷服務進行全過程監理。今年,高新區將為包括量道儲能、天馬光電子、華聯電子等24家規上工業企業提供免費的智能制造診斷服務。
“與往年相比,火炬高新區今年的診斷服務更突出‘鏈式轉型’。”作為連續多年參與診斷服務的服務商,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數字化服務室主任范忠輝告訴記者,當前中小企業“智改數轉”的難點已從“不想轉”“不會轉”轉變為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的問題。
面對“智改數轉”資金投入大造成的企業顧慮,診斷服務將著力從“鏈式轉型”入手,一方面圍繞細分行業企業的共性需求,復制推廣現有的成熟解決方案,降低企業改造成本,使企業轉得起、轉得好﹔另一方面針對企業個性化需求制定方案,幫助企業明確方向、增強信心,有效化解轉型中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診斷工作中,除了成熟度要求的子域診斷,還重點要求服務商對標智能工廠梯度培育的要素條件以及智能制造典型場景的參考指引,對企業進行診斷,按照場景要求給予企業建設方案。
“今年診斷服務將有兩大亮點,一是要求服務商對標先進級、卓越級智能工廠典型場景建設對企業進行診斷,並梳理典型場景清單,按照場景需求給予企業建設方案﹔二是針對新型顯示、電力電器兩大行業制定具體的提升方案,從行業的維度助力‘智改數轉’。”監理方、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華東分院評估和培訓中心副主任王姍姍如是說。
“近年來,儲能市場蓬勃發展,企業的業績也跑出了加速度。搶抓全球儲能市場機遇,數字化轉型成為關鍵一環。”林崇英表示,期待通過診斷,明確企業在“智改數轉”方面的不足和路徑,並在專家的指導下打通現有的數字化系統,進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記者 廖麗萍 通訊員 管軒 李舜)
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